通知公告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关于全国防沙治沙候选先进个人材料进行公示的通知

日期:2016-09-19

|  来源:【字号:

  院机关各部门、院属各单位: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决定今年评选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我院可推荐先进个人1名。 

  经研究,我局拟推荐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屈建军研究员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该同志主要从事风沙防治工程、风沙物理和风沙地貌研究,近三十年来一直坚持野外一线工作,在高寒地区青藏铁路沙害形成机理及防治技术、东南沿海国防设施区海岸风沙危害综合防护技术体系、极端干旱区文化自然遗产和重大工程建设风沙灾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相关要求,现对屈建军研究员的主要事迹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时限2016920日至926日。公示期间若对该同志有何意见,请以书面形式(一般要求署名)向我局反映。 

  联系单位:科发局资环处 010-68597263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 

                                                       2016919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

屈建军同志主要事迹  

    

  屈建军同志主要从事风沙防治工程、风沙物理和风沙地貌研究,近三十年来坚持在野外一线工作。他对防沙工程原理及主要风沙流控制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发明了系列防沙新技术和新材料等专利产品,在国防和铁路等防沙工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主持完成了10余项重大工程防沙治沙可行性研究和技术方案制订,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撰写专著8部,在《中国科学》、Scientific Report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41篇(SCI/EI77篇,CSCD164篇),获发明专利60项(第一发明人2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获得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甘肃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先进事迹获得《科技人生》和《绝对忠诚》等新闻栏目的报道。 

    

  主要工作业绩如下: 

  一、高寒地区青藏铁路沙害形成机理及防治技术 

  研究了青藏铁路沙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沙害类型,首次阐明了青藏高原不同空气密度条件下的风沙运动规律,发现青藏高原积沙对多年冻土的保护作用,揭示青藏铁路沿线风沙危害的成因、方式和动力学机制,提出青藏铁路沿线风沙灾害防治模式,研发环境友好型、造价低廉、施工方便、使用寿命长,具有专利技术的系列防沙新技术和新材料,建立了适宜高寒地区的综合风沙防治体系。本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青藏铁路沿线沙害路段的防沙工程中,防沙效果显著,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四)和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二、东南沿海国防设施区海岸风沙危害综合防护技术体系 

  依据热带沙质海滩风沙活动存在供沙、输沙、积沙的空间结构,相应地在供沙带采取防浪、拦沙和保湿技术措施,输沙带采用固阻技术措施、恢复植被,积沙带采用疏导技术措施。首次建立了海岸风沙危害综合防护体系,阻止了海岸风沙流运行途径,有效解决了阵地沙害问题,阵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确保了国防重要设施的安全与功能的可持续。相关成果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三、极端干旱区文化自然遗产和重大工程建设风沙灾害防治 

  首次发现并提出了戈壁风沙流象鼻子效应,系统地开展了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风沙危害防治研究,在莫高窟顶建立了“A”字型防沙网,提出了以阻为主、固输结合的六带一体风沙危害防治体系,该工作引起了国际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和认可,Science进行了专题报道;发现鸣沙山月牙泉近25年的沙山移动规律,制定了系统方案,有效遏制了鸣沙山向月牙泉移动;研究并提出了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城搬迁至红柳湾镇的风沙治理对策;提出了敦(煌)格(尔木)铁路途经库姆塔格沙漠东缘沙山沟的可行性和风沙防治方案,为铁路改线途经阿克塞县城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防沙新技术和新材料 

  系统评价了草方格的防沙效益,提出了草方格防沙最佳防护效果的规格,揭示了草方格的防沙原理。以此原理,针对不同区域风沙危害特点,开发和研制了多种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的技术和工艺,并成功应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青藏铁路、南疆铁路、临策铁路、拉日铁路、敦煌莫高窟以及民勤地区的沙害防治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截至201512月,已推广面积达2200万平方米。相关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五、鸣沙发声机理及哑沙复鸣技术 

  发现了鸣沙发声与沙粒表面有无SiO2凝胶无关,也与其表面的化学组成无关,而与自然沙粒表面由风蚀、水蚀、化学溶蚀及硅凝胶沉淀等多种因素所形成的多孔()状物理结构所构成的共鸣腔有关,其共鸣机制与Hemholz共鸣腔相似。粉尘或更细的黏粒等杂质侵入沙粒表面的孔洞所产生的阻尼作用,可导致鸣沙共鸣机制丧失而变为哑沙。首次提出了鸣沙表面多孔结构是鸣沙发声的主要机理,并通过鸣沙人工修复技术实现哑沙复鸣,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三项,已在敦煌、沙坡头和鄂尔多斯建成人工鸣沙场,为促进沙漠地区旅游和沙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六、风沙电、羽毛状沙丘和金字塔沙丘形成机理 

  在国内较早地组织多学科人员开展了风沙电研究,在风洞成功模拟和观测了风沙电过程,发现了电场强度随沙物质运动的规律;证实了库姆塔格沙漠存在羽毛状沙丘,提出了其形成条件和过程,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引用,由此获得《中国沙漠》2006-2011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提出了金字塔沙丘形成的动力条件,并在风洞成功模拟了金字塔沙波纹的形成过程。相关成果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