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在轨交付仪式在京举行

日期:2022-07-27

|  来源:【字号:

   7月18日,我国发射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又称“广目”卫星,以下简称SDGSAT-1)圆满完成6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给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以下简称SDG中心)使用,开展科学应用研究工作。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副局长孙德刚、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张鸿翔等领导,“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卫星工程总体及相关系统代表共50余人以线下线上形式出席了交付仪式。会议由卫星工程常务副总指挥邹自明研究员主持。

  SDGSAT-1在轨测试阶段完成了卫星系统、地面系统和星地一体化测试,卫星运行稳定,状态良好,各项功能、性能符合研制总要求,具备了开展科学应用的条件。交付仪式上,科学应用系统常务副总师李晓明研究员作了卫星在轨测试总结报告。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单位相关领导在卫星在轨交付使用证书上签字。

  会议总结环节,卫星工程总设计师樊士伟研究员指出,SDGSAT-1卫星队伍精诚团结、攻坚克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更好地发挥此颗卫星的作用,建议从“管好”、“用好”和“谋好”三个方面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卫星首席科学家郭华东院士表示,SDGSAT-1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晶,期待大家以此为契机做出更高层次的工作;科学应用团队将以实现科学目标为要务,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开展科学应用工作;开展可持续发展卫星星座计划被列为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主席声明成果清单任务,倍感任重道远,希望以此起点,深入做好支持全球发展倡议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议程)工作。

  孙德刚传达了中科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领导小组组长、空间科学卫星工程总指挥阴和俊对SDGSAT-1顺利交付的祝贺;指出SDGSAT-1项目开创了科学院“跨专项”、“跨业务局”的新管理模式,希望在后续的工作中,快出成果、出好成果,有效服务2030年议程。张鸿翔表示,SDGSAT-1卫星的成功交付是“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和“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合作出成果的典范,希望科学应用团队发挥卫星载荷特点和优势,针对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挖掘应用潜力。

  SDGSAT-1是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颗专门服务2030年议程的科学卫星,是SDG中心规划的首发星,于2021年11月5日成功发射。针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监测与评估需求,SDGSAT-1配置了热红外、微光和多谱段成像仪三个载荷,旨在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精细刻画。热红外成像仪具有高分辨率宽幅观测能力,能够获取300公里幅宽、30米分辨率的数据,在国内首次采用全光路低温光学系统设计,可在大动态范围下分辨出0.2摄氏度的温度差异。微光和多谱段成像仪采用共用光路的创新设计,在保证数据观测一致性的同时,实现了10米分辨率的数据获取能力。全球首创的彩色微光设计能够实现地球表面夜间景象高精度的探测。SDGSAT-1卫星设计有“热红外+多谱段”、“热红外+微光”以及单载荷观测等多种数据获取模式,可实现多载荷、全天时协同观测,针对三个载荷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定标模式,以满足服务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数据获取效率和定量化探测需求,具备实现预期科学目标的能力。

  
  
  交付仪式现场
  
  合影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