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中国新闻网】“科技丝路”初见成效 中国独具优势

日期:2015-08-14

|  来源:转载 中国新闻网【字号: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一条“科技丝路”悄然架起。记者随“走进中国科学院 记者行”活动走访新疆时,此间专家表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科技合作转型升级,中国技术独具优势,但部分难点尚需打通。

  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000万的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气、矿产、生物资源和药用资源。自1991年前苏联解体起,欧、美、日等先后在中亚地区设立了20多个研究机构,每年投入数千万美元用于科研合作。

  尽管是近邻,中国对于中亚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官方意识到中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的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国防安全。科学技术亦被视作将资源优势和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先导。

  打造“科技丝路”,有“科技国家队”之称的中国科学院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3年5月,中国科学院凝聚8个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了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亚中心”)。翌年5月,中亚中心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和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正式运行。

  中亚中心现有中国科研人员120名,中亚国家科学家60多名,招收中亚国家留学生32名。该中心下设哈萨克斯坦分中心、吉尔吉斯斯坦分中心、塔吉克斯坦分中心,每个分中心都包括生态系统野外观测与研究网络、联合重点实验室和信息中心。

  “中国在与中亚国家开展联合开发的同时更关注这一区域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是从整体上开展研究,强调双方合作研究和利益共赢。”中亚中心主任、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陈曦对中新社记者说,中亚中心率先在该地建立生态系统网络,15个生态系统野外观测与研究站可以连续观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系统变化,填补了该地生态的监测空白,“得到了中亚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的高度认可”。

  中国在荒漠化防治及开垦绿洲农田的经验也引起中亚地区浓厚兴趣。中亚中心已分别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合作建立了24公顷的盐碱土改良技术试验示范区、15公顷的农业高产技术试验示范区、10公顷的膜下滴灌节水技术示范区和1.4公顷的设施农业蘑菇种植示范区。

  “既然是邻国,就要做到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心将研发一批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生态与环境效益的技术,为双方的企业和政府提供科技支撑。”陈曦说。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中国技术和产品试图通过“科技丝路”走向中亚市场。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偏远乡村巧妇合作社里编织的高档地毯,还是沙漠温室大棚里预备种植的蔬果及维药药材,都看准了中亚需求。

  “出口中亚的难度在于贸易、检疫、标准等方面还未完全打通。”陈曦说,“一带一路”建设决策落实到基层还需要时间和不懈努力,在仪器、设备、产品出关和入关方面还有很多难点需要突破。

  为推进统一协调的科技合作,政府部门已有相应举措,比如由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倡导的“中国—中亚科技合作中心”即将正式运行。该中心负责人表示,与中亚各国的科技合作将由此提升到国家层面、向纵深发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