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治理 大道至简—记中科院“浙江治水”率先行动
| 来源:转载《中国科学报》【字号:大 中 小】
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左二)听农户讲解治理情况
当地农户用净化后的水养鱼
2013年,浙江省“五水共治”,吹响了以全面治水为抓手,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号角。而中科院的科技智囊们与国家和地方的需求相策应,在浙江掀起了一股以治水入手的生态农业头脑风暴,开展了率先行动。
重生的污废水
4月4日一整天,民盟中央副主席、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一行驱车在浙江绍兴、嘉兴进行水体治理调研。
绍兴富强牧业公司的猪场生猪年出栏10万头左右,年产值2亿元以上。今年初,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以下简称亚热带所)的科学家们奔赴绍兴,富强牧业150亩的养殖废水生态治理技术示范基地投入运行。短短几个月,养殖的黑水、臭水经过生态湿地的处理变得清澈,大片的狐尾藻覆盖水面,拨开狐尾藻,在水中三四十厘米深的地方,可见小鱼游动的影子。
“从源头开始治理养殖污水的效果非常明显,有机质含量高的污水都可以尝试生态治理技术。”丁仲礼高兴地向绍兴市上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尧峰建议。
富强牧业公司总经理冯宝根算了一笔账:“去年我们花在养猪的废水处理上的费用高达400万元,今年水质达到排入管网的标准,预计花费仅需10万元。经过处理的水质达到养鱼标准,还可额外增加一笔收益。”
记者看到,农民从生态湿地捕捞上来的鲤鱼足足有50公分长。冯宝根说他们除了卖掉一部分大鱼,还将小鱼做成鱼粉喂猪,减少饲料投入。
嘉兴市新丰镇金章村花家浜,河浜周围住了不少养猪户,就在2013年初,这里的河水还在发黑、发臭。如今却只见,春日的花家浜,桃红柳绿映河面,几乎闻不到臭味。这个普通的小河浜被拦河栅分隔成数段,一片绿油油,长满了“净化明星”狐尾藻,河水清冽。
“狐尾藻来自南美,作为观赏植物来到中国200多年,能高效去除水中有机物、氨氮、磷酸盐等,并且没有生物入侵性,是当之无愧的明星。”亚热带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长吴金水说。2013年3月底,吴金水将第一批狐尾藻护送到嘉兴。
农民的一本账
“去年我看吴金水他们在长沙县治理养殖污染做得很充分,就想到将这个技术用到环太湖流域治理,或许有帮助。”丁仲礼认为,该技术经过在浙江一年多的调整和适应已适合推广。
目前,嘉兴南湖区政府已经学会种植狐尾藻,用生物处理方法解决养殖废水、改善水环境的新技术。2013年4月,由嘉兴市、中科院浙江应用技术研究院牵线,亚热带所的科学家入驻了新丰镇金章村,在这里建立“应用河浜集中治理养殖污染示范工程”——在沼液排放口通过脱氮能力超强的稻草吸附,再在水域种植狐尾藻净化水质。
亚热带所多年研究发现,狐尾藻是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特殊植物,具有高氮磷循环优势物种、光合作用强、生物量大、氮磷吸收能力和水净化能力强,且生长范围可控的特点,是开展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理想植物之一。
在亚热带所的“规模化养殖企业污染减控示范工程”下,嘉兴市五丰牧业生态养猪场的猪场废水池远看犹如一片草原,2万平方米的废水池都覆盖着郁郁葱葱的狐尾藻。这里的狐尾藻被深加工成为优质猪饲料。公司总经理蔡立阳在亚热带所研究员指导下,已申请了“一种绿狐尾藻的猪饲料及制备方法”的专利。
“作为饲料狐尾藻是5000元一亩,但吃狐尾藻饲料的猪肉要比市面价格贵三倍,一年2000头猪就能相当于人家1万头的效益,并且销售量很稳定。”蔡立阳说。
看懂易学是关键
据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农业排放污染占总排放的50%以上,其中超过一半是畜牧业污染。畜牧业污染主要是氮磷污染,而稻草生物质净化池是养殖废弃物中氮、磷和COD(化学需氧量)的最关键处理单元,功能持续可长达半年。狐尾藻具有超强的水体净化能力,能消除COD和悬浮物,对水体氮磷具有超强吸收和去除能力,同时能提供充足的氧气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其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高于玉米等,可作为优质天然饲料。
“整个环节成为一个循环闭合环,一部分粪尿成为有机肥回到土壤,可减少化肥投入;另一部分拦不住的养殖污染进入水体后,可通过生态沟渠和经济湿地拦截,湿地和沟渠中的植物可以作为饲料重新进入循环。”亚热带所的肖润林研究员介绍说,走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源头防控系统的设想必将得到实现。
丁仲礼实地考察,在与绍兴、嘉兴的地方领导干部交谈时提出,养殖废水、特别是高污染的养殖废水治理,只有走生物、生态治理的道路,才能行之有效。采取传统的工业化技术治理手段事倍功半,既不经济惠民,也难于推广,且容易产生二度污染。
“这是我们首次采用生态的技术治理农村污水,而且成本比较低。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我们有信心一起做好这个事情。”嘉兴市副市长柴永强站在一条刚投入狐尾藻的小河边,信心满满地对本报记者说。
南湖红船正扬帆
常言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生态农业善于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废弃物质循环利用,通过用系统学和生态学规律指导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改善其功能。
中科院研究团队的相关技术来源于生产实践,他们不仅仅是在治水,更是利用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及资源的互补利用建立起一套实用又高效的生态高质农业模式。
4月10日,嘉兴市市长肖培生深入基层,来到新丰镇花家浜五丰牧业,查看养殖废水生态治理技术在嘉兴的具体应用,向亚热带所的科研人员详细了解了核心技术、水体指标等,对中科院技术成果在南湖区快速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肯定,认同中科院在南湖区治水模式成本低、见效快,切实可行。
肖培生市长现场指示该市有关部门和南湖区:形成合力,推动中科院成熟的水治理技术在嘉兴的推广;加快成立工程中心和市场化运作,形成良好的机制;南湖区已将中科院的此项技术列入“清三河”(清理黑河、臭河、垃圾河)的工程模式,值得嘉兴市治水办公室加以进一步的推广。
中科院建立的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源头防控系统,在湖南萌芽,在浙江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犹如嘉兴南湖的红船正扬帆。
(转载于《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