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牛倌”致富有妙方

日期:2014-02-11

|  来源:转载西藏日报【字号:

   2013年,当“中科院西藏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农牧民增收任务”项目组的科研人员刚到贡嘎县吉纳村时,当地村民亲切地用“羊老板”、“牛倌”称呼他们,但心中却顾虑重重:“博士怎么还来放牛、养羊?” 

  一年后,村民米玛告诉记者,由于担心无法获得预期收入,去年没有入股专家们主持建立的合作社,但看到土地入股的牧户拿到第一笔分红后,他便立即向项目组提出让自家的4亩草地入股合作社。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自己经营,除去种子、化肥、柴油等投入,每亩地最多收入500多元,而且还得投入大量劳动力。而通过土地入股合作社,每亩地可轻松收益700多元,家里的4亩地每年可增收800多元。“有了科技投入,咱牧民的致富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农资委副主任乔增楼在调研吉纳村项目实施情况后谈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中科院项目组在我区所开展的工作就是在贯彻落实中央的相关政策。目前,吉纳村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开展农牧结合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经济效益已经开始显现。我们应该充分推广成功经验,培养一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推动农牧业发展,为群众提供一条持续增收的道路。 

  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余成群是该项目的主持人,作为中科院派驻西藏的科研人员,他一待就是25年。他告诉记者:“刚进西藏时,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现代农牧业就是一片空白,要改变现状,困难重重,但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留在西藏工作的信念。” 

  项目组工程师武俊喜,博士毕业后便来到西藏,目前在藏已4年有余。他将高原草地作为研究对象,坚信在这片土地上能做出沉甸甸的科研成果。 

  还有孙维、关法春、李少伟……此时,余成群带领着一群朝气蓬勃、怀有崇高理想的年轻人,他们在广袤的高原大地撒下科技的种子,让我区群众深刻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吉纳村村官多吉次仁是项目组重点培养的经营管理人才,他全程参与了吉纳村合作社建立,并担任合作社总经理。一年来,多吉次仁得到快速成长,跑销售、拓渠道,培养出了根据市场信息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2013年底,多吉次仁获得第三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论坛“县域农村合作组织杰出人物奖”。他说:“这个荣誉属于整个团队,我从中科院老师们身上学到了太多的东西,这些都将是我建设西藏、服务基层的宝贵经验。” 

  一年来,在中科院专家的带领下,项目给当地农牧民带来了实惠。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倡导的农村新型合作化组织符合我区实情,在我区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对农牧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谈及未来,余成群表示,要深入总结典型村落的产业化途径和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依托西藏特殊的环境条件,打造特色、绿色、高端品牌,联合吉纳村和林周县白朗村短期育肥工作,开展初级农牧产品深加工。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示范村和非示范村农户跟踪调研,积累基础数据,全面评估项目实施对农牧民生产结构、生活习惯和收入的影响,为地方政府提供咨询建议。 

                                                                                                                        (转载西藏日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