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示
| 来源:农业科技办公室【字号:大 中 小】
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开展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的通知》(国开发〔2013〕4号)精神,结合我院相关工作的实际情况,经研究,目前拟推选中科院昆明分院科技扶贫专项推进实施工作组为扶贫先进集体,拟推选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蒋德明研究员为扶贫先进个人。
公示期为2013年9月22日——9月26日。
公示期间如有疑义,可直接向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农业科技办公室或相关部门反映。
联系电话:010-68597299
联 系 人:张长城
电子邮件:cczhang@cashq.ac.cn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
2013年9月22日
拟选科技扶贫先进集体情况简介
先进集体全称 |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科技扶贫专项推进实施工作组 |
行政级别 |
无 |
通讯地址 |
昆明市.茨坝.青松路19号 |
邮编 |
650204 |
主要先进事迹 | |||
1.设专项工作抓手,建长效责任机制 昆明分院在定点挂钩扶贫点专项设立了“异地安置生态村建设试验示范”项目,使科技扶贫工作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成立了以分院院长任组长的科技扶贫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项重大问题。责成分院科技合作处具体负责组织昆明分院系统各单位的挂钩扶贫工作,督促指导中科院在滇各单位切实抓好各自的挂钩扶贫。与定点挂钩扶贫县政府签订科技合作与扶贫工作协议,建立科技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每年制订详细工作计划,与实施各相关方面签订科技扶贫任务书,每年年底检查年初计划落实情况。每年专项向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工作考核领导小组面对面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并请求政府协调支持或解决科技扶贫工作的实际问题。 2.传先进实用技术,走科技扶贫之路 引进推广最先进的肉牛养殖、牧草种植和冻精改良技术。从美国引进安格斯冻精,选择当地受体牛,进行胚胎移植,带动养殖户和养殖示范户10户,提高屠宰率10%以上,提高肉料比13%左右,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冻精改良1000余头。在对当地土肥情况进行科学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畜牧推广多年种植牧草的经验,选定种植优质牧草1215亩,带动当地养殖农户50户,平均每户年增收7500-15000元,极大地改变了当地“先啃草、后啃树、再啃山”的传统放牧习惯,大大有利于生态恢复。目标是以科技扶贫之法,最终探寻与挂钩点贫困类型相适应、与当地贫困受体人群相匹配、与各种非科技因素相衔接、供同类贫困瞄准区域所借鉴的科技供应和科技传播模式。 3.解群众现实之难,缓百姓民生之急 面对百年一遇的西南大旱,尤其是云南地区四年连旱,乌龙中学师生已经没直接来水可饮的现实情况,昆明分院职工积极捐款捐物,向乌龙中学师生远程饮水工程捐赠资金16.8679万元,在其他单位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下,乌龙中学50多万元的师生饮水管网顺利建成投入使用。昆明分院组织了“共产党员抗旱先锋行动”,组织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前往遭受严重旱灾的罗免乡民族中学进行“心系灾区、爱心送水”活动。帮助农户在雨下来了就跑光了的“有雨无水”山区修建高标准爱心水窖30余池。针对贫困地区极端困难的教学条件,昆明分院向对口帮扶的乌龙中学学生每人捐赠新华汉语词典1本,共1150本(约11.5万元),新购置课桌椅150套(约5.2万元)。 4.以田间命题作文,在地头互动培训 以贫困户、专业户、农技人员、涉农管理人员为对象,以“实际、实用、实效”为要求,集中指导和分散辅导相结合、课堂讲解与地头操作相配合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编写发放《饲料的分类》、《牧草的种植》、《青贮的制作》、《肉牛的饲养管理》、《肉牛的疫病防治》、《人工授精的操作》、《胚胎移植技术》等浅显、简洁、易懂的实用技术材料上百册。组织当地有一定工作经验、文化基础和现实需求的人员,以讨论、交流、示范、模拟等方式在田间地头培训一线管理干部、农技人员和骨干农民上千人次。举办“气候变化与人类生存环境”等科普讲座,师生、群众近1000人参加了报告会。 5.干部和群众同在,责任与真情并重 昆明分院专门选派优秀科技人员到挂钩扶贫点担任科技副职,协助地方党委政府抓好扶贫项目协调、科技培训、科普讲座、示范点建设、交通建设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昆明分院王庆礼院长等领导多次到挂钩扶贫现场指导,与县乡村各级党委政府共同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亲临定点联系的自然村检查指导工作,走村入户了解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分院科技合作处、组织人事处和云南天文台科技处、昆明动物所科技处、昆明植物所科技处、版纳植物园科技处领导、中科胚胎公司领导和相关科技与管理人员多次深入村寨,与乡村政府、扶贫、教育、畜牧、林业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切实落实各项科技扶贫任务。两年来,赴现场实地考察、调研的厅局级干部7人次,处级干部20余人次,科级及科以下干部达60余人次,有5位科技人员定期不定期前往蹲点辅导,与当地农技人员和群众一道开展工作。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荣获2011年度“云南省社会扶贫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
拟选科技扶贫先进个人情况简介
姓 名 |
蒋德明 |
性 别 |
男 |
|
民 族 |
汉 |
出生年月 |
195802 | |
政治面貌 |
党员 |
文化程度 |
学士学位 | |
工作部门 及职务(级别)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研究员/站长 | |||
工 作 简 历 |
1998-现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内蒙古乌兰敖都荒漠化试验站站长; 2001-现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人民政府 科技副旗长 1995-1996:日本东京大学、日本麻布大学 客座研究员 1993-1998: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副研究员 1982-1993: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1978-1982: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 学生 | |||
主要事迹 | ||||
蒋德明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内蒙古乌兰敖都荒漠化试验站站长,兼任内蒙古翁牛特旗政府科技副旗长。自2006年开始负责主持中国科学院内蒙古东部翁牛特旗科尔沁沙区科技扶贫工作以来,为尽快改善与提高沙区农牧民家庭生活水平,促进本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蒋德明研究员长期坚持奋战在科尔沁沙区扶贫工作第一线,以沙区农牧民脱贫致富为目标,在翁牛特旗东部建成沙区多元化生态经济示范模式和沙地生态经济开发示范基地,受到地方政府的肯定和农牧民群众的欢迎。 1.建立与推广科尔沁沙区多元化生态经济示范模式 内蒙古东部翁牛特旗地处我国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地区,是国家级贫困旗县。针对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恶化、沙区农牧民家庭生活贫困的现状,蒋德明研究员带领青年科技团队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引进和组装先进实用技术,在翁旗东部玉田皋地区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将沙区农牧民家庭种植和养殖相结合,通过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与生物能量转换技术,建成全封闭状态下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养殖-家庭厕所“四位一体”的多元化生态经济模式,形成高效益、低投入、高产出的沙区农牧民庭院生态-经济链。以科技含量高、操作简便、自然资源利用合理、经济效益显著为特征的庭院“四位一体”生态经济模式在本地区进行推广以来,已经使230多户农牧民家庭每年增加经济收入1500-2200元,近5年期间累计增加经济效益达到210万元。 2、建立与推广科尔沁沙区优良果树引种栽培技术模式 “十一五”期间,蒋德明研究员以乌兰敖都荒漠化试验站为技术依托,与日本麻布大学、日本青树会等民间友好团体开展合作,在得到日方经费资助的基础上,推广乌兰敖都试验站沙地果树引种栽培试验研究成果,在该地区建成沙地山杏示范园1000亩,成功地引种培育一批适宜沙区立地条件的果树优良品种(葡萄、苹果、梨、桃等)。扶持与指导100余户果树栽培经营科技示范户,并长期坚持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特别是近年来,在翁旗东部玉田皋地区引种栽培辽宁朝阳地区品质优、产量高、抗逆性强枣树品种(大平顶枣、铃铛枣和三星大枣等),指导扶持当地科技示范户建立沙区农牧民家庭示范枣园12个,引种栽植枣树优良品种5万余株,建成枣园面积总计1200余亩。科技示范户李玉龙家庭枣园每年大枣产量达到65000余斤,年增加经济收入5万元。通过推广果树-经济林栽培技术模式对改善沙区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扶贫地区农牧民经济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建立与推广沙区退化草场改良配套技术 自2006年开始,蒋德明研究员组织乌兰敖都试验站科技人员针对本地区草地退化生态问题,开展长期的退化草场改良试验示范研究。通过进行围栏封育、翻耙、补播、施肥、施用土壤改良剂等多项试验研究,提出应用翻耙施肥、播种优质牧草品种(沙打旺、紫花苜蓿)、适当灌溉等配套改良技术,使本地区草场产草量比改良前提高75-135%。在翻耙的同时结合播种优良牧草沙打旺可以大幅度提高碱化草场牧草产量,实施补播后当年鲜草产量达到10430公斤/公顷,是对照草场的2.5倍。近年来在翁旗东部推广应用退化草地改良配套技术,累计改良碱化草地45000余亩,为沙区牧民增加经济收820万元。 近10年来,蒋德明研究员以“改革创新、造福人民”为己任,脚踏实地深入到科尔沁沙区科技扶贫工作第一线,在翁牛特旗贫困沙区建立与推广沙地多元化生态经济模式、草地畜牧业经营模式、沙地植被恢复模式等系列沙区生态经济开发技术与示范基地,为保障我国科尔沁沙地生态安全和沙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获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治沙暨沙产业先进工作者,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赤峰市人民政府授予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