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治沙 筑牢绿色屏障
| 来源:人民日报【字号:大 中 小】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指出,要坚持科学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近年来,我国多措并举推进荒漠化治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沙治沙工作取得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实现“双缩减”,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抑制。截至2022年底,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3.05亿亩,封禁保护总面积达2707.65万亩,建立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41个、国家沙漠公园99个,在我国北方风沙线上筑起一道乔灌草科学配置的绿色生态屏障。
大力发展节水林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荒漠化防治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理念,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大力发展节水林草。
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农业开发的影响,半干旱地区农牧交错区水资源制约逐渐凸显,干旱频发、地下水位下降及河流(湖泊)断流干涸,成为威胁固沙植被稳定维持的新问题。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研发了乔木树种深注水造林技术和膨润土改良剂保水灌木造林技术,解决了人工造林过程中的土壤水分损失及亏缺问题,有效提高了该地区造林的苗木成活率,实现了半干旱地区沙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亿利集团创新研发的微创水汽种植法,相比传统造林种草方法可省水50%以上,成活率提升至85%。
“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水分承载能力,以雨养、节水为导向,选用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抗盐碱的乡土树种和草种。”中国林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研究员卢琦说,还应充分依靠科技手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雷加强介绍,建立高抗逆性的荒漠植物种质资源库是发展节水林草的基础,还要遵循植物需水和耗水规律进行因需灌溉、精细灌溉,同时运用技术手段抑制干旱地区土壤水分蒸发,“此外,还应加强防沙治沙的水利设施建设,重视防沙治沙生态渠道的工程建设,加强生态堤坝、生态闸等基础设施的维护力度。”
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积极推进产业治沙
荒漠化防治应坚持“近自然恢复”的科学理念。保存乡土植物种质资源2200种6万份,蒙草生态为选育抗逆性强、经济效能好的乡土草品种提供种源保障。
雷加强认为,坚持科学治沙,要宜乔则乔,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沙则沙。要利用本地乡土物种,通过科学有效的人工辅助和管理措施,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受人为干扰前的状态,实现荒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着力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
此外,还要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坚持乔灌草相结合。卢琦介绍,在树种选择上,必须因地制宜,坚持科学规划,“在风沙严重、水源缺乏的流沙扩展区,应重视配合机械沙障种植沙生灌木和固沙草本植物,形成阻隔风沙的第一层防护体系。在灌草植被隔离风沙区的后方,适当种植经济林果等耐旱、抗旱的优良品种。在最内层绿洲区域,可以培育针叶和针阔混交林带,最终形成由外到内全域圈层防护结构的生产—生态格网化防护体系。”
在广袤无垠的沙地、荒漠半荒漠地区,干旱的气候、丰富的光热资源是许多产业所需的有利条件。从因害设防到产业治沙,如何充分和合理地利用我国沙漠地区的自然资源,始终是荒漠化防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沙区因地制宜发展饲料、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林沙产业,建立了一批特色林沙产业基地。据统计,沙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
“荒漠化防治工作还应与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有机融合。”卢琦表示,在继续推进沙区种植业、养殖业,培育沙区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利用砂基材料、发展沙区生态旅游产业等基础上,加大力度开发“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高效益”产业,启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工厂化农业、光合工程等工程项目。
加强防沙治沙技术的创新、集成和应用
科技创新是防沙治沙的利器。在防沙治沙实践中,我国科技工作者紧密围绕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开展了沙漠形成演变与环境变化、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流沙固定、干旱区生态建设、沙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总结出了100多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荒漠化防治技术,在非洲、亚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防沙治沙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贡献率有待提高,科技助力防沙治沙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目前,防沙治沙科学研究存在空间尺度大、涵盖内容多、运行机理和规律复杂等多种限制因素,科技基础相对薄弱,对区域性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不够,国家级条件平台数量较少、覆盖面不全,科技成果与生产应用衔接不够紧密,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水平和数量有待提高。”卢琦说,应通过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带动防沙治沙技术的重大创新、集成和应用,建立与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相适应、全面完整的知识密集型现代防沙治沙科技体系。
卢琦介绍,未来应尽快设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研发,以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单位为依托,开展联合攻关,加大投入,鼓励创新。健全荒漠化监测预警与观测研究网络体系,建立以国家监测中心、地区监测中心和省级监测中心为主干,以定位监测站等为依托的监测体系,形成与荒漠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长期观测与研究网络体系。
雷加强认为,要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成果转化,打通政产学研用链条,搭建防沙治沙成果转化平台。还要加强现代技术在防沙治沙中的应用,如利用北斗、5G技术和无人机,进行精准识别、实时监测、快速响应;基于大数据分析,分区布局、因害设防、精准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