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STS计划项目积极为新疆农牧民增收与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
| 来源: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字号:大 中 小】
近期,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简称“STS计划”)“新疆农牧民增收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新疆自然遗产体系及旅游产业集群开发研究与示范”项目验收会在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召开。
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出席会议,院科发局资环处处长翟金良主持会议,新疆资源环境中心马映军研究员任专家组组长。新疆生地所曾凡江研究员、杨兆萍研究员分别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进展、相关技术示范与推广应用情况、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状况等内容,项目组各课题负责人针对各个课题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做了补充说明。来自新疆畜牧厅、新疆住建厅、新疆林科院、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生地所等企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高校组成的专家验收组对项目进行了质疑、评审。
新疆生地所所长雷加强指出,这两个项目都是中科院面向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围绕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安排部署,体现了中科院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希望项目组成员认真梳理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疆农牧民增收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是2014年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调研和田期间,新疆分院与和田行政公署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后应运而生,项目旨在促进和田地区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该项目紧密结合新疆和田地区发展现状、产业特点和资源类型,分别构建了以核桃产业发展为着手点的林果加工型、以林下空地养殖肉鸡和种植饲草为着手点的林下养殖型、以稻田繁育,鱼、蟹、鹅养殖的循环经济型、以利用盐碱地和沙荒地发展优质牧草为着手点的复合经营型、以荒漠肉苁蓉规模化产业化种植的生态产业型、以果蔬品种改良为着手点的设施农业型等六套实用技术体系,构建了六个适宜于不同类型的农牧民增收的组织经营模式,六个典型村农牧民户均收入增加了12%-15%,项目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新疆自然遗产体系及旅游产业集群开发研究与示范”项目面向自治区政府急需编制新疆天山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的需求,开展了新疆天山安全评估、监测与科学保护研究。该项目编制完成了《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野生动植物资源名录》、出版了《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精华景观名录(画册)》、出版了《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专著,撰写完成的《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为住建部提供了适宜于干旱区山地遗产的安全评估与自然监测保护技术标准与规范,为新疆自然遗产带动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了科学支撑。此外,项目组还研发了新疆旅游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了覆盖新疆全域的旅游资源分布式数据库,为游客提供了一站式的旅游信息查询及交互服务功能。项目组提出的构建新疆天山世界遗产旅游环状产业带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新疆自驾游发展规划》、《新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等重大规划项目,被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采纳。在此项目的基础上,项目组成功申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与管理技术”。
严庆指出,STS计划是中科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是“率先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进一步提升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推动中科院科技成果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他希望新疆分院发挥好优势,担当起“丝绸之路经济带”、“美丽中国”、“美丽新疆”建设桥头堡和主力军的作用,吸纳整合全院相关技术力量,共同促进地方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他希望项目组进一步凝练科技成果,总结技术模式,形成技术规范,争取后续项目的支持。
项目验收会现场
曾凡江研究员汇报”“新疆农牧民增收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
杨兆萍研究员汇报“新疆自然遗产体系及旅游产业集群开发研究与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