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成都山地所等三峡水库消落带地貌过程与生态效应研究获进展

日期:2015-09-22

|  来源:转载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字号:

  三峡水库消落带是人为调控水库水位形成的反季节变化的水、陆交错过渡区域,落差约30m,面积约349km2。年内淹水频度和强度等调水节律变化彻底改变了水库消落带的生态格局和过程,加之强烈的人为活动干扰,消落带土壤、植被、水文、微地貌等短时间内发生了剧烈变化,其地貌过程、地球化学过程和生态过程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使三峡水库消落带成为了世界上独特的地貌单元。了解和认识这些过程有助于分析水库消落带地质生态环境问题,促进高效科学的环境政策的提出。

  近期,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贺秀斌团队在地球科学学术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上发表了由鲍玉海、贺秀斌和美国锡拉丘兹大学副教授高鹏共同撰写的综述性论文。

  该文章从地貌学角度重新定义了三峡水库消落带的概念及内涵,并指出与自然消落带、河流消落带、岸滨缓冲带等的区别与联系,揭示了三峡水库消落带的地貌特征,以及作为库区陆域与水域之间生态缓冲带的重要作用。基于地形地貌和地质背景,从地貌学的观点将消落带划分为三种类型,并对三种类型消落带所面临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作了简要概述。

  由于消落带受水库水位周期性涨落及降雨过程的综合影响,水文过程十分复杂,这使得对于这一区域地貌形态变化的认识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结合前人研究,文章阐明了三峡水库消落带在地貌过程、地球化学过程和生态过程等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认为三峡水库消落带的地貌形态变化会进一步影响地球化学过程和生态过程,从而影响三峡水库的水质和库岸生态系统。此外,该文章还提出了关于三峡水库消落带地貌、地球化学和生物等方面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和中科院创新研究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的联合资助。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