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到清原来
——记中科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 来源:转载 中国科学报【字号:大 中 小】
土壤呼吸测量
气象观测场 清原站供图
溪水潺潺、鸟鸣嘤嘤,走进这一片绿色的森林,从山顶俯瞰那青山绿水旁的小院里,红瓦的屋顶格外明媚。
位于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大苏河乡长沙村的大湖工区(隶属于国营大苏河林场),是辽宁省保护完好的一片森林,这里有经过1952年以前的多次过量采伐、严重破坏以及自然演替外加人工林营造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次生林生态系统;这里也是浑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与缓冲区,从这里流出的小苏河正是浑河的西源头。
每个万物生长的季节,通往青山环绕的小路上,总是活跃着不同肤色、不同口音的一群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甚至地球的另一端,他们有个共同的目的地——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热情好客清原人
“欢迎大家到清原站来考察、交流、实验、开展研究!”清原站站长朱教君研究员总是以这番热情洋溢的开场白欢迎来这里做科研的每一位访客。
清原站的热情好客,在当地甚至在远在千里之外的同行那里,都是小有名气的。
清原站,地处长白山系,龙岗山脉北麓,以山地为主,典型植被为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次生林生态系统。
为使台站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和得以长久运行,从建站之初,清原站就有了明确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清原站是我国东部山区重点水源涵养林基地,在维系区域生态安全、满足木材生产需求,保障资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监测、研究的地理优势。”朱教君介绍说,“我们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升我国次生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和生态功能,促进次生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保障国家木材供给和提供稳定高效生态功能的战略需求,特别是能为提升源头区水源涵养林的多种生态功能作出贡献。”
科研生活多姿彩
山路弯弯,林海茫茫。地处山林,清原站的清幽与清苦共存。林业科学研究周期漫长的特殊性,决定了坚守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和承受寂寞的挑战。寒来暑往,山高坡陡,成绩和辉煌的背后到处留下了清原站人不知疲惫的身影。
然而在这个安静的林间小院子里,每天传出的都是欢声笑语。与野外工作中扎实的脚步和辛勤的汗水相伴随的,是卓越的科学家们讨论解决问题时的爽朗笑声,是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面对挑战的昂扬斗志,是清原站研究生和实习生们积极乐观的态度,是清原站驻守人员热情的笑意和看着清原站成长的喜悦。
在这里,年轻的学生们在林地里调查时以比赛认植物为乐趣;
在这里,站内的监测人员每天以漫山遍野收集植物、动物标本为兴趣;
在这里,乒乓球活动室的晚上每每传来乒乒乓乓的笑语;
在这里,会议室时常传来科学家们热烈讨论的声音;
在这里,有看到百年不遇的雪风害后林地调查取得成果的喜悦;
在这里,有面对千年不遇洪水时团结协作、乐观翻越山梁、涉水步行抗洪的勇气;
在这里,有忽略年龄,跨越国界,领域交叉的科研工作者意气风发、壮志凌云的科研精神。
“台站的工作是辛苦的,台站的工作也是快乐的,台站取得每一份成绩都是喜悦的。”这里的科研人员告诉记者,这样的艰辛也好,这样的辉煌也罢,都如激流而退的潮水,每一个崭新的一天,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他们迎接着每个初生的旭日,怀揣着梦想在这片绿色的森林里行走。
给当地百姓做事
自从清原站将家安到了这方热土上,就与清原县域结下了不解之缘。清原站因为清原县而得以生存发展,清原县因为清原站而走向世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针对清原县生态建设中存在的科技需求,清原站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在全县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普及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清原站围绕全县重点工程和林业产业建设,重点推广低效水源涵养林改造技术,次生林生态抚育、采伐与更新技术,次生林封禁育林技术,落叶松大径材培育技术,诱导退化人工林向天然林转化,模拟自然干扰制造林窗促进次生林更新演替等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显著提高全县森林的整体生态功能,减少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保障清原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明显。
据介绍,2007年至今,清原站在全县范围内发展林下参,推广山野菜(刺龙芽、大叶芹、龙须菜、水蒿)人工种植繁育技术,地道中药材(辽五味、辽细辛、玉竹、林下参)规范化种植技术、中国林蛙半人工养殖技术等,对当地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另外,清原县也始终把引进高端专家学者来县域传播、推广先进科学技术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自从挂任清原县科技副县长后,朱教君与清原有关单位一一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合作。清原县也抓住科技特派行动实施的契机,先后引进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等高等科研院校110名专家学者,来县推广产业技术。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5-07-06 第8版 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