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利用科技打赢盐碱地“逆袭战”

日期:2025-10-10

|  来源:【字号:


盐碱地变身大粮仓

科学家是如何做到的?


15亿亩盐碱地

曾是制约我国粮食安全的

“沉疴痼疾”

从李振声院士于20世纪80年代

提出治理战略

培育出第一代抗盐碱小麦

“小偃”系列

到今天中国科学院

数十家研究所接续奋斗

科技的力量正在一寸一寸

“唤醒”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

在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

“小偃”系列小麦正在迸发新生

继承了长穗偃麦草

耐盐基因的“小偃60”

在含盐量3‰的中度盐碱地

创下亩产400公斤的纪录

“小偃60”小麦


李振声院士不仅关心主粮

更提出“滨海草带”战略

利用盐碱地发展饲草产业


如今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青年突击队

在黄河三角洲选育出的长穗偃麦草

不仅提供优质牧草

还能培肥土壤

实现了“地上产草、地下改土”

长穗偃麦草


团队还在耐盐大豆、高粱、

水稻等作物选育上取得突破

培育出的水稻品种“盐黄香粳”

集耐盐、优质、高产于一身

耐盐碱种质资源


在“以地适种”方面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采用滴灌与微喷灌技术

将单次灌水量从100方降至30方

并创新咸水利用技术

实现了“以水补盐、减水增效”

同时绿肥、菌肥等多重措施并用

真正“活化”了盐碱地

微灌节水控盐技术


科研人员还精准绘制出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分布图

为盐碱地分类治理

提供科学依据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中心站区


从黄淮海平原的第一株耐盐麦穗

到黄河口蓬勃生长的绿洲

三代科学家躬身盐碱荒原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我国的盐碱地治理理念和技术

正走向“一带一路”

为非洲等面临类似问题的国家

提供中国经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