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草牧业科技创新助力呼伦贝尔年增收超亿元
| 来源:中国科学报【字号:大 中 小】
8月7日至8日,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与呼伦贝尔市政府主办,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承办的生态草牧业科技创新研讨会在呼伦贝尔举行。会议总结了10年来中国科学院在草牧业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的突破,探讨了生态草牧业的未来发展模式。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在主旨报告中表示,中国科学院率先提出草牧业的理念,10年来与呼伦贝尔市政府、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开展深入科技合作,率先展开了生态草牧业全产业链核心科技攻关与实践探索,推动中国草牧业发生巨大变革。特别是2020年以来在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专项“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以下简称“草牧业专项”)的支持下,采用“以小保大”理论,发展小面积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地,保护大面积天然草地,为草原生态恢复和生产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草牧业专项已申报和授权相关专利等199项,其中包括研发快速、高效的草地恢复技术,攻克苜蓿、羊草、甜高粱等育种、栽培技术,其规模化示范、年净增收达1亿元;此外还研发了饲草及秸秆青贮加工的高效菌剂,草畜产品增收效益达3000万元以上。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平在会上表示,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推进生态草牧业建设的10年,不仅是一个科研专项推进的过程,更是一个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过程,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更加凸显,科技研发方向也更具针对性,有效实现了科企双向互动、相互促进和共赢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在会议总结发言中表示,下一步,生态草牧业将从单项技术走向系统集成,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加快推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让科研成果真正走出实验室,把科技成果转变成实实在在的效益,为我国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与企业人士还深入呼伦贝尔哈达图农牧场、谢尔塔拉农牧场、呼伦贝尔农垦信息中心,考察草牧业专项在星空地一体化监测、退化草原快速恢复、饲草新品种培育、红头羊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提出生态草牧业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及实现路径。
遗传改良的呼伦贝尔羊。冯丽妃摄
遗传改良的呼伦贝尔羊。冯丽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