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发布《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2年)》

日期:2023-07-24

|  来源:【字号:

2023722日,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吉林省长春市第三届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论坛上发布了《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联合科技会战相关单位共同编制。

《报告》客观地分析了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现状,首次系统梳理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国际经验和科技进展,科学遴选并介绍了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关键技术典型模式,总结了中国科学院2022年度“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主要进展与取得的成效。

《报告》客观分析了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现状

报告指出,2021年东北地区降水较往常年份偏多,平均气温比往常年偏高,水热条件持续向好。东北三省一区保护性耕作的实施面积由2020年的4600万亩增长至2022年的8300万亩,东北三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8亿亩,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显著下降,黑土地保护成效显著2022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大豆产量增加,稳粮增豆成效明显。《报告》梳理了黑土地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和标准规范,指出黑土地保护利用的长效机制正在不断完善。

《报告》科学遴选并介绍了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关键技术

以国家部委和东北三省一区发布的300余条农业主推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及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成果为技术库,按照先进、适用、成熟且具有较强区域特性的原则,遴选总结出5类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共性关键技术即保护性耕作技术、地力培育技术、土壤退化防控技术、作物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及前沿技术。《报告》介绍了这些技术的原理与要点、适用范围、推广及成效

《报告》系统总结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典型模式

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等发布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模式,按照问题导向、地域特点、技术组合特征进行了归类整理,得到了农业农村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中国科学院、北大荒农垦集团等权威部门发布的36项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根据模式的成熟度、推广程度及其创新性特征,重点介绍了10种不同地域类型的典型模式,即龙江模式、梨树模式2.0、三江模式、大安模式、辽河模式、辽北模式、大河湾模式、北大荒模式、拜泉模式和全域定制模式。介绍说明了这些技术模式总体特征、示范推广及其成效情况。

《报告》总结了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进展

中国科学院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以来发挥建制化、体系化优势,联合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三省一区,组织院内外多领域跨学科力量,开展科技攻关与关键技术示范推广,打造了7个万亩级示范区2022年,科技会战建成核心示范区面积15.98万亩,形成主推技术20余项,初步形成了黑土地保护利用的系统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实施3年以来,先后组织编写并发布《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年)》、《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1年)》、《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2年),旨在向公众系统介绍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知识,解释黑土地保护关键技术与创新模式,报告科技会战主要进展与成效,让公众更加科学系统的认知黑土地、保护黑土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