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熊毅耕地地力提升科技攻关突击队:传承科学家精神 矢志科技报国

日期:2023-05-24

|  来源:中国科学院科苑党建【字号:

文 | 姚荣江

九月的黄淮海平原,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广袤田野中成排连片的玉米秆顷刻倒下,一根根壮硕饱满的玉米棒被收入车斗,金黄色的玉米粒很快在田头堆成小山,映照在农民额头的汗珠和喜迎丰收的笑脸上。

这样熟悉的秋收场景,一直在我脑海里不断浮现。作为从学生时代就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开展科研工作的年轻科技工作者,我耳濡目染并切身感受到熊毅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在这片土地上的艰辛付出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在不断的历练中,我们渐渐对“黄淮海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熊毅耕地地力提升科技攻关突击队授旗仪式

熊毅先生毕生致力于土壤科研工作,是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改造和农业综合治理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上世纪50年代,我国黄淮海平原土壤因受盐碱和风沙等的严重制约,粮食产量极低,人民难以实现温饱。熊毅先生带领百余名科技人员风餐露宿,在当时土壤盐碱灾害极为严重的封丘县,开展旱涝盐碱野外调查和综合治理试验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以“井灌井排”为核心的治理模式,为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改造和粮食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生动诠释了“攻坚克难、科技报国,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老科学家精神。这一精神成为南京土壤所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受到熊毅先生“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重、将个人兴趣爱好与祖国的迫切需要紧密结合”精神的激励,研究所党委成立了由40位党员和群众组成的,涵盖多学科方向、不同年龄梯队的熊毅耕地地力提升科技攻关突击队,并确立“以国家需要为己任,担当作为、迎难而上、持之以恒、甘坐冷板凳”的奋斗格言。在熊毅先生科学家精神的感召下,突击队引导党员科技工作者,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农业科技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国家重大任务中勇挑重担,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将党旗和突击队队旗插到黄淮海平原、东北黑土、河套灌区和砂姜黑土上。

在广袤的黄淮海平原,突击队走访了当年亲历黄淮海盐碱地治理改造的前辈科学家与群众,开展“传承老科学家精神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行动”专项工作,倾听亲历者讲述那些不能忘却的瞬间。突击队通过开展葡萄智能化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为合作社葡萄种植提供技术培训、专用农资等形式,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共建工作。

在肥沃的东北黑土区,突击队针对黑土“变薄、变瘦、变硬”等问题,勇于开辟新战场、跨进新赛道、迎接新挑战,秉持只争朝夕的精神,搞调查、挖剖面、忙试验、做科研,在黑土退化最严重的示范区,到处都能见到突击队队员紧张而忙碌的身影。正因始终坚守“不畏艰难、不懈攻关”的初心,突击队在短期内创制并落地一批覆盖复合侵蚀、有机质衰减、压实板结阻控等方面的实用技术成果,为黑土地保护和利用贡献了突击队力量。

在壮美的河套灌区,突击队队员们顶着沙尘、酷暑、严寒,长期在田间地头开展盐碱地生态治理试验研究,与国内20家科研单位开展系统协同攻关。突击队与实施区所在地农牧业技术推广部门建立了“四级联创”临时党支部,业务工作上实现“试验—研发—示范—应用”有机结合以及成果快速落地。同时,通过共建活动、田间课堂、农技讲座与农户培训等方式,让突击队队旗飘扬在田间地头,以实际行动助力河套地区盐碱地治理、耕地质量提升与乡村振兴。

在瘦瘠的砂姜黑土区,突击队直面土壤粘闭僵硬的现实问题,依托安徽龙亢农场砂姜黑土改良示范基地,开展长期连续定位试验研究。突击队与农场组建“党员助农小分队”,深入田间查看作物越冬情况,对作物生产过程中土壤温度、水分等实时监测数据进行检查,把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传授给农户。

通过组建熊毅耕地地力提升科技攻关突击队,我们不仅继承了“黄淮海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更加明确了未来的前进方向。流水不争先,只顾滔滔不绝。走在科研攻关的道路上,我们充满自信。请熊毅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放心,我们一定追寻你们的足迹,砥砺前行、勇攀高峰,勇于创新、敢于超越,矢志不忘科技报国初心。

(作者姚荣江系南京土壤所土壤物理与盐渍土研究室副主任、熊毅耕地地力提升科技攻关突击队队员)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