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给海洋渔业插上科技翅膀
| 来源:转载 中国科学报【字号:大 中 小】
10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来到位于烟台莱州的示范基地,调研了海洋渔业的发展情况。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陪同调研。
调研中,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杨红生为汪洋一行作了详细介绍。“以科技的力量促进海洋渔业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科学家们深受鼓舞。”杨红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养”出一片清澈的海
一提到牧场,人们脑海里就会自然浮现出草原上遍布牛羊的优美画面。而对于海洋牧场而言,“生态”则是科学家们首先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城市工农业生产飞速发展,近岸水域污染不断加重,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竭。莱州湾地区也不例外。近年来,中国科学院与山东省在这一区域合作建设了海洋生态牧场示范基地。
研究人员围绕避免养殖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目标,开展了诸多探索。
此次调研的第一站,杨红生便向汪洋一行介绍了海洋牧场生态环境的变化。“在一共16万亩海域范围内,经过四年的努力,一类水质区域由过去的30%提高到70%。”杨红生说。随着水质的优化,这一水域的生物资源也明显增加,生物量增加了两倍以上。
科研人员“养”出一片清澈的海,让汪洋一行感受到了科技创新在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调研中,汪洋对科研人员解决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的努力表示高度赞扬。他强调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海洋渔业发展之路。
“实打实”带来多方共赢
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合作模式的创新也为海洋牧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调研时,汪洋强调,要积极吸引农民以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参与现代海洋渔业建设,让农民分享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成果。
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中,中科院力推“科技服务网络计划”(简称“STS”),旨在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成果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在STS计划框架下,中科院选择了山东省18家核心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和成果示范应用。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与中科院结缘的企业之一。
杨红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STS帮助科学家和企业家联手开展科技创新,真正实现科技与产业的零距离。正是因为能为多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STS计划又被许多人称为“实打实”。
2011年以来,蓝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性地运用了“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组织,打破公司与合作社、渔民的隶属关系,各方相对独立、互相借力、互助发展。
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波表示,面对渔民普遍反映的“海瘦了、鱼少了、收入低了”的问题,中科院提出的海洋生态牧场给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科学家的积极回应
汪洋在调研时强调,发展现代海洋养殖业,对保障食物安全、改善膳食结构、促进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意义。
要认真研究海洋养殖业发展战略,加强海洋养殖科技攻关,加快成果推广转化,发挥好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并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海洋渔业综合竞争力。
据杨红生介绍,调研中,汪洋在肯定科学家工作的同时,还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他希望科学家能从科学上论证我国近海养殖的承载力、合理布局和生产方式。”杨红生表示,“这也正是我们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介绍,自上世纪60年代中科院海洋所老一代科学家提出“海洋农牧化”概念以来,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从海洋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的承载力、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大的环境背景变动下,探索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的新模式。
对于海洋生态牧场的未来,白春礼表示,中科院计划在形成初步模式的基础上,分别在渤海、黄海、南海等海域,与当地政府、企业和渔业合作社联合,共同构建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一二三产融合的海洋生态牧场示范区,探索现代海洋农业转型发展、结构优化的新途径。同时,中科院联合国内相关力量,积极建议海洋农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被科技部列入备选启动项目。
多年来,中科院依赖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长期积累和独特优势,积极回应着国民经济主战场面临的重大问题。
白春礼说,根据汪洋副总理去年在考察“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时的指示,中科院有针对性地加强了相关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例如,在治理技术上丰富完善了耐盐碱抗逆小麦和玉米品种选育、盐碱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咸淡水混合利用技术,形成了适于推广的轻简化配套技术体系;在经济可行性与降本增效上,降低了微生物有机肥改土成本;在技术推广路线图与工作机制上,形成了由中科院技术牵引与主导,科技部组织协调与支持,山东、河北、辽宁、天津“三省一市”配套的联动局面。
白春礼表示,“十三五”时期,中科院将继续紧扣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主题,推动我国农业科技不断迈向更高水平,为国家农业转型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报记者 甘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