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中国科学报】中国植物园联盟2.0 织就国家植物园网络

日期:2019-01-08

|  来源:转载 中国科学报【字号:

  “回顾过去,每件事我们用心做了,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还不够,植物园的重要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近日,中国植物园联盟理事长、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陈进思考着如何让中国植物园整体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打造中国植物园联盟2.0是过渡,最终要创建国家植物园体系。”

  中国植物园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自2013年成立以来,从植物“零灭绝”到“全覆盖保护”,对中国受威胁物种展开“拉网式”考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植物保护的有效途径;开展中国植物园活植物收集与迁地保育、科学研究和资源应用等普查,摸清了中国植物园的“家底”与发展状况;通过开展系列专业培训,强化了我国植物园的能力建设。

  然而,这些距离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完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树立中国植物园行业标准 

  “要想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首先需要树立中国的植物园行业标准和规范。现在一些城市建设植物园的热情高涨,但有的比较盲目,有些做法不仅没有保护植物,甚至是在搞破坏。”陈进告诉《中国科学报》。

  联盟1.0时期,通过实施“零灭绝”计划和“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确定了7个受威胁等级划分标准和专家系统快速评估方法,已基本摸清各试点区域植物物种受威胁状况,并开始建立中国迁地保护植物数据库。

  光有植物物种标准还不够,管植物的机构也需要标准和规范。“植物园类型可以不同,但要满足一些基本的指标。此外,不同的植物园应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特色,避免泛公园化和同质化。”陈进说。

  建立标准,需要了解中国植物园的现实情况。2014—2017年,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牵头,对全国29个省(市)信息不明确的208个植物园进行调研,确认我国有植物园(树木园)共162个。通过整理分析,梳理出了我国植物园发展历程以及在迁地保护规模与管理、科学研究与资源发掘、公众教育与科普旅游等方面的翔实数据,基本摸清了我国植物园的家底和发展状况。

  据调研组负责人介绍,中国植物园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已成为国际植物园界的重要力量。但与国际先进植物园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缺乏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部署和植物园建设管理规范;我国植物园活植物收集和迁地保育管理明显不足;基于活植物收集的科学研究不足;植物资源应用有待加强等。

  基于调研分析,联盟形成了《植物园标准与技术规范》和《中国植物园发展报告》。

  “从植物园的永久性、管理营运机构、科学依据等13个方面对中国植物园进行了质量评定与等级划分。从活植物收集与迁地保育管理、科普开放与公众教育等4个方面进行植物园绩效评价。”研究组人员介绍,根据绩效标准,将中国植物园划分为教育型、保护型、研究型、综合型等7大类。

  “通过树立行业标准与规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更有力地推动全国植物园的科学有序发展。”陈进说。

  启动核心特色所:当好“领头雁” 

  联盟成立之初,陈进思考的是,联盟能发挥什么作用?经历5年的发展,如今,陈进开始担忧:中科院的植物园作为联盟“盟主”,如何不被赶超,保持引领示范性的地位,从而带动联盟整体水平的提升?

  “就像一群大雁,这支队伍飞多高飞多快,领头雁起到关键性作用。”陈进说,“中科院必须要做强自己的植物园,才能更好地带领植物园联盟。”

  实施统一协调的网络化管理,同时整合资源、强化优势,协同高效办大事,这是一条有效途径。经过多轮酝酿和集中研讨,2018年12月,由中科院三大植物园(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华南植物园和武汉植物园)共同主办的中科院核心植物园特色所(以下简称特色所)获批筹建。

  三园的负责人有着一致的建设思路:发挥植物园独立法人体制上的优势,通过大规模的机制变革,补齐各自短板,强化主体功能,聚焦特色学科,推进协同创新,加大辐射带动。他们的目标是建设国家战略植物资源保育和可持续利用基地、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基地、科学传播与环境教育基地和植物园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植物园最重要的三大功能是物种保育、园林园艺和环境教育,分别由华南植物园、武汉植物园和版纳植物园牵头负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每个功能领域由一个总师带队,跨园集成最优秀人才,组成“最强战队”。

  此外,聚焦保护生物学、资源生物学和植物生态学三大特色学科,也是分别由3个植物园的一位首席科学家带队,以生态建园理论为统领,强化中科院植物园特色,加强濒危植物保护的理论及方法研究。

  均衡发展植物园的三大功能和充分聚焦植物园的特色学科,是联盟2.0的重要任务之一。

  体制机制的改革,最终目的是为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提供最佳实践方案。“通过改革,可以更好实现植物园的主要功能、优化科研平台。至于科学目标,科学家自然知道要做什么。”陈进认为,植物园的工作既要集中力量“挟泰山以超北海”,做一些对国家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大事。也要做“为老人折枝”,建设人民喜爱的植物园。

  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 

  植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双管齐下”。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建设,有助于迁地保护工作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陈进这样解释“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内涵: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针对我国植物区系分布特点,建立若干大型、有特色的国家级核心植物园,并引领和带动国家植物园网络发展,形成覆盖全国主要生态类型的迁地保护与研究网络。

  怎么做?陈进坦承,目前情况较为复杂,植物园之间的协调有一定难度,需要解决植物园联盟的“合法”地位,强化部委间的协调等问题,“中国植物园联盟2.0阶段,更强调顶层设计和领导。”

  此外,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重大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植物园联盟建设也是重要内容之一,以期在人才交流、科学传播和引种交换等方面,以及联合科考、资源发掘、生态恢复和迁地保护等科学研究方面进行国际合作,提高中国植物园的国际影响力。

  “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不能一蹴而就,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陈进说。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9-01-08 第7版 生态环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