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科技国家队陇上“接地气”

日期:2016-11-07

|  来源:兰州分院【字号:

   本报记者 刘晓倩 宋华龙 

  他们是催化剂,不当“甩手掌柜”,为企业解决实际难题;

  他们是播种机,不畏艰苦,为地方发展搭建更高科学平台;

  他们是宣传队,不怕得罪人,将中国科学院精神传递……

  他们来自北京、上海等六省市,是中国科学院应甘肃省建议首批派驻地方的14名科技副职。截至10月中下旬,经过两年工作,他们以优异的成绩接受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和兰州分院对自己的离任考核。本报记者采访了其中3人。

  把烧杯里的科研成果搬上生产线 

  “我不要当副市长,我要去金川集团。”谈到任职意向,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夏保佳坚定地说。

  为加强中国科学院与甘肃省的科技合作,拓宽合作领域,促进人才交流,使更多科技成果落户甘肃,2014年6月,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根据甘肃省提出的需求面向院属各单位发函,要求各单位有针对性地选派科技人才到甘肃挂职,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夏保佳回忆,甘肃地处祖国西部,条件相对艰苦,当时,所里没有人报名。但中国最大的镍钴矿在西部,而金川集团又是我国最大镍钴生产企业。“这是我的研究领域,我很感兴趣。”夏保佳说。在研究所里,夏保佳主要从事新型化学电源及其材料的研究,特别是动力及储能电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应用,而镍钴正是储能电池等的原材料之一。

  带着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的问题与成果,夏保佳只身一人,从上海来到了兰州,在金川集团兰州科技园担任首席研究员。作为一个地道的南方人,西部的干旱气候给了夏保佳第一份“见面礼”。

  金川集团兰州科技园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和平镇,与上海大都市中的研究所比,“实际条件比想象中还要艰苦。”夏保佳说,为了缓解干燥,他每天都要在房间的地上洒很多水。西部饮食以面食为主,没有辣椒的菜比较少,这都给夏保佳的生活带来很多不适。但是,夏保佳是带着想法来的,生活上的不适可以克服。

  夏保佳对记者说,随着电动车、储能等锂离子电池应用的持续扩大,开发高性价比三元正极材料的产业化技术越来越迫切。考虑到在该材料中,镍、钴占原料成本的80%以上,所以传统技术在成本方面很难有本质上的突破。金川集团有不同工序下的镍、钴原料,如果不分离镍、钴,不用除去杂质等工序,直接将其合成三元前驱体,可以从源头降低镍钴制备成本。

  到达科技园后,夏保佳第一时间将自己的想法与企业的领导沟通并达成了共识。金川集团四位科研人员与夏保佳共同成立了镍钴不分离课题组。仅用半年时间,他们成功开发了溶液中不分离镍和钴,精准除杂后直接制备锂电池三元材料前驱体的产业化技术。在保证高性能的前提下,该成果将原料成本降低20%以上,开辟了镍、钴矿产业深加工的新途径,降低了污染和能耗,为科技园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忆那段研发过程,夏保佳心存感激:“科技园从领导到研究人员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我既没有权利给他们发奖金,也没有办法提拔他们当干部,完全用项目的意义鼓舞大家。科技园其他工作人员也非常配合,很多分析结果都是利用下班时间做出来的。”

  从实验室烧杯里的小试到500升中试,直至5000升实际生产,夏保佳每一环节都亲自操作,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只有创新才有出路;只有接地气才能更加充分地体现技术的价值。”夏保佳说,两年的挂职给他补上了在研究所没有的一课。

 

夏保佳

  多项院地合作项目被省委书记点名表扬 

  “挂职甘肃省科学院副院长的张健,思想理念创新,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科学院与甘肃省科学院的合作,2014年和2015年分别促成了7项和5项两院合作项目,带动了省科学院的发展,作用彰显”。2016年1月14日,甘肃省委、省政府召开挂职金融和科技人才座谈会,省委书记王三运点名表扬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助理张健。

  张健2012年8月就来到甘肃省科学院挂职。刚到时,张健心中还有点儿“小情绪”——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经费支持,甘肃省科学院都无法与中国科学院相比。当时的甘肃省科学院,别说国字头的重点实验室,连省级重点实验室也没有。“恐怕在这里也干不出什么事情吧。”张健心想。随着交流的深入,张健的态度有了改变,“虽然条件不好,但是大家都非常努力做事,这种精神感染了我。”不仅如此,张健还发现,甘肃省科学院的科研工作与地方和企业的需求联系紧密。仅仅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一年就从企业争取经费三千万元。“他们的科研投入和产出是成正比的。”张健说。

  2010年8月7日,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时任甘肃省省长刘伟平指出要将舟曲自然灾害预警指挥统一起来,建立监测预警指挥平台。张健利用挂职优势,联络甘肃省科学院与中科院原寒旱所联合研发了“舟曲县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决策指挥系统”。该系统突破传统决策系统的局限,构建了“天地”一体的自然灾害监测网络,于2014年8月顺利通过舟曲县人民政府组织的验收。该项目对全省乃至全国县(市)级自然灾害预警决策指挥平台建设有示范与推广价值,为相关政府部门减灾防灾提供决策依据。

  在甘肃省科学院挂职副院长的四年里,双方建立联合资金支持机制、实施优势资源对接,创造了多个零的突破:中国科学院原寒旱所与甘肃省科学院通过联合培养博士后,使甘肃省科学院首位博士后进站;兰州分院支持甘肃省科学院生物所与中国科学院近物所联合申报甘肃省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并获甘肃省批准,开创联合申报重点实验室新模式;原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在甘肃省科学院首次建立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站,兰州分馆在甘肃省科学院首次开通了战略情报研究成果共享平台;2012年起,兰州分院在“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中,连续3年侧重支持3名甘肃省科学院科研人员申报项目并获批。

  甘肃省科学院院长高世铭说:“几年来,我们共同制定计划、开展研讨、推动项目、建设联合实验室,使我院项目开发迈上了新层次,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为进一步促进甘肃省和中国科学院的合作交流、互利双赢奠定了基础。”

张健

  传递中国科学院精神不怕得罪人 

  2014年11月,中国科学院原寒旱所高级工程师陈世强到平凉市科技局挂职副局长。一直从事大气物理基础研究的他一到新的岗位就发现了一桩怪事。

  “平凉市一年能评出一百多项市级科技成果奖,但省级奖项却一个都没有。”陈世强对记者说。针对科技成果“数量多质量低”的问题,陈世强深入基层和各科研单位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发现,这一百多个奖项很多是“人情面子奖”。

  要改变,势必要得罪人。但是,科技管理工作要严肃,科技成果管理要严谨。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十几年,陈世强深知科研精神的重要性。于是,他不顾压力,打破惯例,找来专家,对科研成果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分制,按照政府主要领导要求,将各类奖项从每年100项减到50项。在项目立项时,要求科研人员将目光和研究领域放到国内甚至国际前沿作比较,而不是仅仅与以前的自己比较。同时,更加注重科技项目的技术创新性、转化应用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对行业和地区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既提升了奖励质量,也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干事创业热情。2015年,平凉市获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1项,2016年推荐3个项目参与甘肃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已通过形式审查。

  据了解,首批14位科技副职分别来自北京、广东、上海、甘肃、青海、辽宁6个省份的不同研究所,截至10月中旬,全部完成科技副职的离任考核。他们有的是“催化剂”,将科技成果与地方经济粘接起来,成为现实生产力,架起了院地、院企有效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有的是播种机,在地方播下科学的种子、科技成果的种子,长出来的是科教兴国的实践,是高科技产业转化的效果,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符合当地发展规律的现实经验;有的是宣传员,宣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方法,把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成果、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带到地方。同时,也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客观需求反馈到中国科学院,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研究所的创新能力、研究人员的科研管理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据介绍,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目前已经启动了第二轮引进科技人才到甘肃挂职工作。中国科学院将继续有针对性地选派科技和管理人才赴甘肃挂职,助力科技进步与创新,对接引进科技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服务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

  陈世强(中)

《中国科学报》 (2016-11-07 第5版 创新周刊)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