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监测林芝生态环境,研究其历史、现状、未来,中科院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守望西藏的江南
| 来源:转载 人民日报【字号:大 中 小】
中科院青藏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冰湖上科考。王永杰摄
位于藏东南的林芝地区,素有“西藏的江南”之称。这里平均海拔在3100米左右,空气湿润、风光旖旎,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
在科学家眼里,这里则是做科研的宝地。2005年,中科院青藏研究所(简称“青藏所”)在这里建立了该地区的第一个综合科考站——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简称“藏东南站”)。这个在一圈铁围栏内,由三座红色小楼构成的研究所,看上去多少有些神秘。
在林芝建立综合科考站的意义何在?
青藏所副所长、藏东南站站长朱立平研究员告诉记者,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着雅鲁藏布大拐弯河谷迤逦而上,造就了林芝地区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随着海拔的变化(从400米到7782米),呈现出不同的景观:茂密的常绿阔叶林、挺拔的杉树林、低矮的灌丛、如茵的草甸、白光四射的雪山冰川——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这里的冰川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会不会引发泥石流和滑坡?森林的生长是否受到了影响?明天的气候会怎样?回答这些问题,要靠长期的监测数据说话。”脸色黝黑的朱立平说,“藏东南站就是以固定观测研究站为基础,从水分、热量的变化监测入手,监测水热组分在山地地区传输过程以及对地表景观的影响,为全球变化条件下山地垂直带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提供一流和完善的基础数据,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据介绍,藏东南站的监测内容,既包括大气物理、大气环境,也有冰川、湖泊、高山生态过渡带,以及持久性污染物(PoPs)、臭氧、花粉等。
藏东南站建站以来,科研人员承担了40多个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超过200篇。比如,朱立平等通过对米堆冰湖和来古冰湖的研究发现,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这两个冰湖的面积在扩张、水量在增加,存在着一定的冰湖溃决风险。
一般人可能想不到,取得这些成果何等不易。副站长王永杰博士介绍,尽管林芝比西藏其他地区的自然条件好一些,但是考察地区的路况很差,加上山高沟深、雨多雾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监测的冰川、湖泊大部分海拔四五千米,在那里进行冰川考察、冰湖监测,危险性就更大。科研人员长时间远离家人,寂寞和孤独也是很大的考验。
不过,与自己热爱的工作相比,这些危险和困难就不算什么了。“藏东南是个美丽的地方,由于环境监测研究非常薄弱,随着气候的变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的任务非常紧迫。只有通过持续的监测和深入研究,了解它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才谈得上保护。”王永杰说。
2012年8月,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到藏东南站考察时欣然题词:“创建国际一流台站”。“这是白院长对我们的殷切期望。”站长朱立平表示,“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把藏东南站建成国内外野外观测研究的示范站。”
(原载于《人民日报》 2014-10-10 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