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锐意改革:向管理要科研红利

日期:2014-07-18

|  来源:转载 中国科学报【字号:

为了释放创新活力,一年前,中科院对作为其“大脑中枢”的院机关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打破了原四大业务局条块分割的学术壁垒,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务局、科技促进发展局等3个科研业务管理部门随后应运而生。 

按照科技创新活动性质及其功能特点重新设置组建的科研业务管理序列,针对职能交叉、重叠的问题,进一步理顺了工作关系,其对于管理效能的提升也吸引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一年后的今天,《中国科学报》记者再次走进中科院机关相关业务部门,探访改革带来的新气象,看改革红利如何释放出来。 

      紧扣前沿 追求卓越科学 

 

10个新的B类先导专项,这是一年来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的部署之一。由此,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达到16个。 

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是中科院“创新2020”的一项重大举措。中科院机关改革后,侧重基础与交叉前沿研究的B类先导专项归属前沿局管理。 

“新的专项首选优秀团队,同时综合考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布局的平衡。”该局局长许瑞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如宇宙结构起源、拓扑与超导新物态调控、页岩气勘探开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等都是其中的项目。 

基于B类先导专项建立的卓越创新中心是前沿局的另一工作重点。目前,中科院启动的5个卓越中心里,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系统、脑科学等三个中心由前沿局联系。据介绍,未来中科院的目标是建立30个卓越中心:到2020年左右,建立20个卓越中心;到2030年,在此基础上再建立10个。 

许瑞明介绍,中心主要通过B类先导专项的经费支持,同时,院里会支持部分运行经费用于科研人员的激励、仪器设备的研制以及研究生培养,从机制上支持中心稳定运行,促进重大产出。 

不过,被选中卓越中心并不等于可以高枕无忧。“相关中心将执行严格的周期性评估与综合评估,做得不好同样会采取末位淘汰制。”许瑞明说。 

与此同时,在学科培育、人才凝聚方面,前沿局在过去的一年中基于中科院各研究所“一三五”规划(即一个定位、三个突破、五个培育项目),凝练出今后一段时间内实现的22项重大突破。 

而且,经过顶层设计、专家会评、实地调研考察等形式,前沿局还筹划启动了30个院重点实验室。“不同于以往重点实验室申报方式,这一次有1/3的重点实验室是顶层布局。对于那些发展方向好、中科院甚至全国尚未启动的处于上升期和成长中的相关学科进行了布局。”许瑞明说。 

前沿局另一个工作落脚点就是人才培养。“实际上,中科院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研究生院,在校生达到4万多人,每年都有近万的毕业生,今年就有9600多人拿到硕士、博士学位。”许瑞明介绍说。 

当前,在本土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中科院已打出品牌,随着今年国科大本科招生工作的启动,中科院将再次为中国科技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 

关于中科院机关改革后的变化,此前担任原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的他深有感触:“以B类先导专项为例,原来4个局都希望争取到项目,现在可以做到有序协调;原来的重点实验室可能会出现重复建设,现在全都进行了梳理,也有利于把相关的专家召集在一起,进行交叉学科的布局。” 

他表示,未来在科研经费使用、人才评估、资源配置等体制机制管理方面,前沿局仍面临很多挑战,保证优秀的队伍、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促进重大产出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主动“健身” 大任务细着手 

 

“‘先导’就是体现科技布局先走一步的战略性科研项目,体现着面向国家未来发展与需求的前瞻性布局。”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局长王越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管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力争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10A类先导专项,是该局的核心工作之一。 

B类先导专项相比,A类先导具有经费体量大、参加单位多、任务重以及时间紧等特点,给科研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如何通过过程管理保证目标的实现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今年2月召开的A类专项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大项目动态调整的力度,从调整项目和队伍两个方面入手,变‘被动瘦身’为‘主动健身’,确保重大成果产出”。 

在王越超看来,“健身”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加强过程管理,包括监理使先导专项健康发展;二是对一些专项初期设置不是特别合理的课题和子课题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 

为给先导A“健身”,在重大任务局成立之后,在主管副院长阴和俊的带领下,重大任务局调研了40多个相关研究单位,在此基础上对各专项重大产出目标重新进行了梳理,并对过程管理进一步细化和强化。 

自去年5月以来,重大任务局对A类先导专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列改革,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办两线三组”(即领导小组办公室;科技指挥线、行政指挥线;总体组、协调组、监理组)的多元管理模式。 

除了把各个先导专项归到具体的处室管理之外,重大任务局还把国家重大工程的管理办法引入专项管理,在A类先导技术管理线的基础上增加了“行政指挥线”,强调法人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在人财物方面的保障工作。 

与此同时,新的管理模式还聘请了院内和院外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财务专家共同组成监理组,强化了第三方参与的监理机制。“监理组作用要形成‘闭环’,每一次的监理之后,形成的报告都要反馈到专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进一步指导相关工作。” 

“当前这些先导项目的研究目标和前景都很令人振奋。”王越超说。 

由山西煤化所牵头的“低阶煤清洁高效梯级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启动之时就受到企业的高度关注,有20多家企业加入专项;项目实施的两年里,企业投入的资金已过百亿元,而相关的中试和示范工程也已建成20多个。 

明年,中科院第一批启动的四个先导专项将完成首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关于未来A类先导专项的部署,王越超指向书橱中的一套中科院“2050科技发展路线图”系列丛书向记者透露,该路线图对18个战略性领域进行了分析,而A类先导专项的遴选与“路线图”规划的方向密切相关。“如果条件合适,每个领域都能组织先导专项最好。”他笑言。 

经过一年的磨合期,王越超已经体会到院机关改革所带来的好处。“重大任务跨的学科比较多,院机关改革让组织重大科技任务、特别是跨领域、跨学科的合作性任务容易了很多,更加有利于实现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他强调。 

     科技引航 驱动经济发展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工作的核心任务。 

该局成立之后,很多地方政府与企业纷纷登门“取经”。716日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有一位省长登门造访,商讨合作事宜。 

据了解,目前中科院已与31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实质性科技合作,并与航空、航天、石化、电子、能源等领域的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开展了战略合作,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院地院部院企协同创新战略布局。 

基于这些全国各地的科技合作网络,该局启动实施了“科技服务网络计划”(以下简称STS计划)。该计划围绕新兴产业培育、支柱产业升级、现代农业发展、自然资源与生态保育、城镇化与城市环境治理等5个方面需求,聚焦了18个重大主题。 

STS计划的目标是进一步推进相关科技成果集成应用,实现增值,并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告诉本报记者。 

据了解,目前中科院已部署落实了24STS项目/项目群。以促进区域发展为例,该局在全国5个重点省区集中开展了系统化的关键技术集成和产业化推广。如山东、黑龙江两地侧重农业和生物技术成果推广;广东、江苏两省以信息化、自动化应用为主推;浙江则针对控污减排提供科技支撑。 

“这些地方的院地合作都有较好的基础,我们提出以技术集成的方式进行合作,得到了当地政府的积极响应。”严庆表示,第二轮STS项目部署将与“十三五”规划相衔接,现已进入议事日程。 

STS计划另一抓手是中科院层面的重大产出。科发局重新梳理了中科院各研究所与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一三五”规划目标,凝练了“十二五”期间完成的20项重大突破。 

“在科研管理方面,我们局不求全面,只抓重大成果。研究所与企业之间点对点的合作都交由各所自己管理。”严庆表示。院机关改革之前,研究所的“一三五”规划布局都是由各专业局指导,新业务局成立之后,各局根据工作性质与研究所联系,没有了局管所的概念,给了各研究所很大的自主调控权。 

如今,经过一年的发展,围绕20项重大突破和各研究所“一三五”规划,中科院研发的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2013年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社会企业当年新增销售收入3106亿元;使江苏、广东、浙江等多地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过100亿元。在服务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方面,中科院已先后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了31个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8个技术转移中心、5个科技园等44个院级转化型非法人单元。 

在此过程中,中科院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影响力的转化成果。如在普惠健康技术集成与应用体系方面的合作,已累计建立了6000多个基层医疗示范点,其中与福建省共建省级示范区将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与联想控股佳沃集团在中华猕猴桃产业的合作,形成了种植、收储、销售、物流等完整的特色产业链,年产值达9.6亿元。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2014-07-181版 要闻) 

    

附件: